深秋的清晨,聊城市茌平区广平林场的林海轻轻摇曳。鸟鸣声此起彼伏,树影斑驳。国有林场正高级工程师、区人大代表王吉贵照例背着工具,步履稳健地走在林间。他抚摸着身边一棵棵粗壮的杨树,语气温和却坚定:“我这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种树。”
四十多年来,他把青春、汗水和理想,都留在了这片土地上。从盐碱荒地到郁郁林海,从“种不活”到“种得好”,王吉贵用坚守诠释了“植此青绿”的真正含义。他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工作者”“山东省*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是林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16岁的王吉贵刚到王老苗圃时,脚下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老职工摇头说:“这地,神仙来了也种不活树。”他偏不信邪。那几年,他带着工友们用铁锹一锹一锹地抬田治碱、挖渠排水。手上磨出水泡、裂出血口子,也从未退缩。终于,那片“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上,冒出了*抹新绿。
1987年,他立下誓言,要让苗圃彻底变样。从此,王吉贵几乎把自己“钉”在了地里。夏天的酷热、冬天的寒风,他总是冲在*前面。肩膀被扁担磨破,棉裤在冰水里冻成硬块,他都笑着说:“树苗冻不死,我也冻不死。”
凭着这股韧劲,他带领团队完成了2000多亩土地的改造,建起灌排一体的新型苗圃,年出圃苗木超百万株。原先的荒地,如今成了年营收超百万的“绿色银行”。
王吉贵没有止步于“把树种活”,他更想“让树致富”。2001年,他又挑起发展茌平大枣产业的担子。8年间,他和团队走遍十六个乡镇,精心选育出“茌圆金”“茌圆银”等优良枣树品种,带动上千农户增收致富。他还办起培训班,教农民嫁接、育苗、管理技术,让一棵棵果树变成“摇钱树”。如今,“茌平圆铃大枣”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
2014年,王吉贵调任广平林场场长。那时林场负债累累、职工工资难发,还有人出高价要买走几棵老树换现金。面对诱惑,他坚定拒绝:“林子毁了,钱再多也没意义。”
为了守护这片林子,他宁可加班几个月跑项目、跑政策,也不肯砍掉一棵树。几年后,林场被划为生态保护区,鸟儿重返树林,水塘里重新泛起波光。
他*难忘的一次坚持,是在2016年。那年城市道路规划要穿过林场腹地。王吉贵抱着资料跑了无数趟,力争让施工绕行。“树能让路,路也能让树。”*终,规划线向南偏移106米,留住了整片林子,也留下了一段人与自然相互成全的故事。
如今,林场绿树成荫、空气清新,163种野生鸟类在这里安家。
每到傍晚,62岁的王吉贵喜欢牵着孙女的手,在林间散步。小姑娘仰头问:“爷爷,这些树是谁种的?”他笑着回答:“是爷爷种的,也是为你们种的。”
这一刻,阳光洒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像极了那片林海的光——静静、坚定,却充满生命力。
他用一生的执着,让岁月有了绿的底色,也让坚守成为*美的风景。

免责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和企业自行提供,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如果以上信息不正确,侵犯了您的隐私,请马上联系我们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