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榆、光叶榆、英国榆和帕劳榆较抗病。
榔榆枯萎病是*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两次大规模的流行20世纪初期:法国→中欧→南欧→英国→北美→西南亚→中亚,后果:榆树大面积死亡,如美国1930~35年,250万株死树。70年代:英国+北美中西部→北美→欧洲→中亚→西南亚,后果:大部分成年榆树死亡,如英国南部,1970~78年,230万棵榆树中有75%死亡;葡萄牙,1979年80%的榆树死亡。
为害症状
榔榆新稍萎嫣→叶片变成黄褐色→死亡。
干枯的叶片往往悬挂在枝条上一段时间不脱落症状从一个枝条迅速蔓延到另一个枝条,渐向较大枝条扩展,*后波及全株,导致整株榆树死亡病枝颜色较深,横切面深褐色的条纹和斑点,呈褐色环;纵剖面褐色长条纹状;树杈处有许多害虫的坑道
病原菌:
榆蛇口壳Ophiostomaulmi(Buisman)Nannf.
新榆蛇口壳O.novo-ulmipasier
异名:Ceratocystisulmi榆长喙壳
分类地位:Fungi;Ascomycota;Ascomycetes;粪科菌亚纲Sordariomycetidae;蛇口壳目Ophiostomatales;蛇口壳Ophiostomataceae;蛇口壳属Ophiostoma.
无性态:发簇孢属Sporothrix和粘束孢菌属Graphium
病原形态:
异宗配合。子囊壳黑色,基部球形,具长颈,以褐色假根状菌丝表生或埋生在基质上。
O.ulmi:壳基宽100-150?m,颈长280-510?m,颈基宽18-42?m,颈顶宽11-16?m
O.novo-ulmi:壳基宽75-140?m,颈长230-640?m,颈基宽19-36?m,颈顶宽9-14?m。
子囊球形至卵形,壁薄,易消解,子囊孢子透明,单胞、桔瓣形,大小为4.5-6×1-1.5?m,成熟后,随膨胀的胶质物从长颈内流出,聚集成奶白色的粘性孢子滴。
免责声明: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和企业自行提供,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如果以上信息不正确,侵犯了您的隐私,请马上联系我们处理。



